当今世界,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主权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 为此,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文件,决心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 2016 年年初,网络安全被正式划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方向,在政府未来 5 年的 100 项重大建设项目中排在第六位,政府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顶层设计的快速明确,2016 下半年开始,相关建设落实支持政策出台速度明显加快,包括《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在内的多项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加速推动信息安全产品需求释放。 下面,燕小麦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网络安全法规,看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哪些关系。 1、《网络安全法》: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网络安全法对保护个人信息有了明确规定,如“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指出,保护个人信息是当前网络工作中的重要方面,虽然相关部门此前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总体比较分散、不成体系,正需要这样一部上位法。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提出的“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等规定,也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网络实名制”。这给遏制如今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网络暴力泛滥等乱象,提供了法治基础。 左晓栋认为,从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等角度看,这次提出的网络实名制比以往的电话实名制范围更广,且其“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原则也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如个人上网发帖子可以匿名,但在涉及执法时后台能追踪调查到个人。 在业内专家看来,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需要设置门槛,不能再“野蛮生长”;这个门槛就是安全,而网络安全法正是“安全保障之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网络安全法对企业的安全资质、内部技术、制度等有了具体规定,这将作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 同时,网络安全法也对互联网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现在已被视为基础信息平台,如阿里、百度、腾讯等拥有数亿用户,这些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此外,互联网企业必须有与其基础信息平台相匹配的技术能力,如应对黑客攻击、避免用户损失等。同时,也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对大企业的“霸王条款”进行规制。 总的来说,网络安全法将提高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发展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安全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未来可能更容易被淘汰。 2、《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防火墙”2016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这一指导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为保障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铸造一道“防火墙”。 该战略提出,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对现行法律的修订和解释,使之适用于网络空间;加快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等参与网络治理;鼓励网民举报网络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 同时,我国将采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一切措施,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加强网络反恐、反间谍、反窃密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网络恐怖和网络间谍活动;严厉打击贩枪贩毒、传播淫秽色情、黑客攻击等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信息安全市场规模持续走高 政策驱动下各领域安全防护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近年政策扶持力度的提升,政府、军队、电信、银行等关键领域对于信息安全采购的力度明显加大,带动了我国信息安全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网络安全领域创新活跃,态势感知、监测预警、云安全服务等新技术、新服务不断涌现,以产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正向“产品和服务并重”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