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language 语言切换
查看: 2288|回复: 2
收起左侧

[李桃梅]其实大多数人都乐于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5 13: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桃梅 于 2017-5-24 15:21 编辑

0058_01.gif

去年年初我决定要开发一门IT网络<设计+实战>的线下课程,而且我希望聚集报名课程的朋友,大家能够互相分享,共同提高。于是<CCDE实战>线下课程,以及<网络实战QQ群>应运而生。

类似1000-2000人的QQ群大家应该司空见惯了,但大多数都沦为了吹牛,X图,广告的无价值社群,慢慢你会潜水,甚至关闭QQ群消息,乃至最后退群。

一些群主,只是想着<聚集一群人>,以为他们就会自动地互相连接,人越多,群就会越活跃。

但<聚集一群人>只是第一步,大多数群主往往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是第二步<一起做一件事>。

所以为了让报名线下课程的朋友除了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长期受益,于是经营<网络实战QQ群>,也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实战群刚刚八个月大,我想把这八个月的心得体会以及我看到一些的变化分享给大家:

实战群,我们一起做的一件事是 <互相分享,共同提高>。

我们每个月有固定的线上分享会,由社群成员分享他所在公司的网络架构,他做过的一些项目,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等等。

在正式分享前主讲人会整理资料,制作PPT,我会和主讲人提前沟通一次,过一遍PPT,帮助他理清思路,调整内容,分享一些讲课方面的经验。

我认为月度线上分享会是社群良性循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此活动其实包含了几个的关键点:

  • 必须有人组织,群主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
  • 必须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仪式感,让大家形成习惯。
  • 必须努力提高分享会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和主讲人提前沟通的原因。


让社群里成员作为主讲人有以下好处:

  • 每个人所在的企业和经历的项目不同,但每个人分享将会让所有人受益。
  •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文档整理,逻辑思维,口头表达。
  • 群友作为主讲人更有主人翁精神,更能体会互相分享带来的价值。
  • 社群成员集思广益,还能帮主讲人解决他企业面临的问题。


我作为组织协调者同样收获了很多,了解了不同企业/行业的网络规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很多的话题:

  • 某顶尖运动品牌中国区网络架构设计。
  • 某500强日企中国区网络架构设计。
  • 某二级运营商网络架构设计。
  • 某中小电商架构及运维。
  • 某集成商网络项目经验分享。
  • ......


分享会我们不讨论考证,不讨论考题,我们讨论各企业真正的设计规划和落地方案以及优化建议,我们不关注某一厂商,我们更关注行业各厂商的产品方案如何满足企业需求。

群里的朋友愿意参加分享会,而且感觉到亲切的一个原因,我想是:我们这个群的建立是通过线下课程大家聚集在一起的,至少每个城市的朋友是面对面交流过的,这比纯线上朋友要亲切很多,关系也会更加牢靠。

一开始新朋友报名课程,从我的角度看,是Hub-and-Spoke模型,听完线下课程加入实战群,慢慢和群里的朋友变成Full Mesh的关系。

另一个原因我想是: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愿意为这个群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认为月度分享会是社群良性循环的基石,他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而且有收获。

同时我并不认为聊天数量越多,社群就越良性。社群平时可以很安静,但是月度分享会,大家应该很积极,很活跃。

平时的聊天还应秉承<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的原则。

我并不会时时关注<实战群>里的聊天,但我会抽零散的时间关注大家提出的问题,尽我所能去帮助大家。

最近有两个例子,我也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A刚工作两年,通过自身努力跳槽到一家德国知名车企负责中国区网络运维,实现了他进500强外企的愿望,一天他在群里发了一张截图,是他写的第一封英文邮件:

0058_02.gif

我看到后,给他分享了一些英文邮件书写的规范:

@A 第一封英文邮件写成这样已经算写的很好了,哈哈,比我当年刚进雪佛龙时写的好,就我这些年的经验,分享一些心得给你,让英文邮件看起来更专业一些:

  • 称呼的格式一般不会是"Hello, Carrie!", 逗号一般不打在中间, 而放在最后, 一般不用!号, 语气太重, 常见的格式是"Hi Carrie,"或"Dear Carrie,"
  • 英文句首不要空两格, 那是中文的习惯.
  • 句式越简洁越好, 不要啰嗦, 不要过多重复, 比如你用了太多"these clients".
  • 句尾最好有自己的名字, 比如可写上你的英文名Gavin. 一般你发的邮件签名应该详细些, 比如全名, 公司, 职位, 电话, email, 回复的邮件可简洁一些, 这些在outlook里都可以设置.


我把你写的改了一下, 也不是说写的多好, 供你和大家参考.

0058_03.gif

B任职公司的IT总监要求所有服务器的OS版本保持一致,B对此略有反对,询问大家的意见,我看到后给B分享了我的一些观点:

  • 第一,需要认可总监对企业IT合规化和规范化思路。
  • 第二,从你专业的技术角度为总监分析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比如,如果公司体量较大,完全实现服务器OS的一致是很困难的,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通常的做法。
  • 第三,给出几个建议的实施方案。


这个分享,我是想让B知道,职场中做事的方式,第一,需要认可和尊重上级;第二要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做问答题;第三,换位思考,假如未来你某天成为领导,你是否希望有这样的下属?


随着社群<互相分享>的文化越来越浓厚,最近我看到了很多的变化:

  •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上传一些文档和项目案例。
  • 某人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人集思广益给出解决方案。
  • 越来越多的朋友主动跟我说,最近在做一些项目,等项目有一定进展后整理一些文档或PPT,到时为大家讲解分享。
  • C和D自发讨论,看能否为整个社群找一些项目,找群里的人去做,虽然未必能成行,但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 E正在主动翻译一本SDN相关书籍,准备翻译完成后共享给大家。
  • 一些朋友主动分享一些招聘信息。
  • 互相分享Kindle电子书。
  • ......


其实大多数人都乐于分享,但我想可能需要一个<信任+亲切>的平台才能让大家主动释放,这需要有良性的循环机制,让大家感受到每人一点的分享,将汇成一百点的价值,让社群里的所有人受益,这应该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分享不只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分享者锻炼了文档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获得社群里朋友的认可和赞扬,这是一种成就感。

分享产生价值。分享促进了沟通,增加了信任,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分享促进自我不断学习。不自我学习就无法与他人分享更多,就不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

我希望我作为一个催化剂搭建好这个平台,让群里的朋友有更多Full Mesh连接,大家资源共享,互相分享,共同提高。

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离不开<兴趣+坚持+分享>。


P.S. 一些人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加入实战群?
抱歉,实战群是对报名线下课程朋友的额外福利,暂不对外,请理解。




<LND实战>
以下城市接受报名中

05月 沈阳站
06月 深圳站
07月 杭州站
08月 广州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鸿鹄论坛 ( 京ICP备14027439号 )  

GMT+8, 2025-4-28 01:37 , Processed in 0.106367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5 HH010.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