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language 语言切换
查看: 3272|回复: 4
收起左侧

[书籍] CDN和P2P技术融合组网方案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4 14: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DN技术和P2P技术是当前宽带业务的主流传输技术,本文在分析两者优缺点、一致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探讨了CDN和P2P技术融合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种实现CDN和P2P技术融合的方案,即控制层面融合方案、网络叠加融合方案和设备层面融合方案,并对各种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通信技术、CDN、P2P、融合、组网
    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制约宽带应用的主要瓶颈——接入带宽,已经被打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可视通讯、宽带流媒体为代表的宽带业务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宽带用户数成倍增长,流媒体等宽带业务流量一跃成为互联网上的主要流量之一。但是,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如何保证宽带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如何支撑大规模的并发用户访问?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成为宽带业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业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CDN和P2P。
    1.       CDN技术概述及其优缺点分析
    CDN通常被称为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有时也被称作内容传递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的核心思想是将内容从中心推倒边缘靠近用户的地方,这样,不但有效提高了用户访问内容的性能,而且有效减轻了中心设备和骨干网络的压力。通过CDN,可以将内容服务从原来的单一中心结构变为分布式的结构[1]。
    CDN的出现有效缓解了Internet网络拥塞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等原因造成的用户访问响应速度慢的问题。由于CDN采用了C/S的服务模式,虽然因此具有可靠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系统的扩展必需以服务能力的不断部署为基础,很难降低其扩展的成本。另外,传统CDN技术在高峰时期对突发流量的适应性,容错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增加,对CDN应用发展提出了较大挑战。
    2.       P2P技术优缺点分析
    P2P技术简单的说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双重特性,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2]。P2P计算的特点使得P2P天然具有规模可扩展性和系统级的可靠性,因为服务来自于每个终端Peer,当Peer增加的时候,可以提供服务的资源也随之而增加,来自于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问题也就不在存在。利用P2P网络的这一特性,可以建立流媒体播放网络,从而节省服务器带宽消耗、减轻集中服务带来的压力,如图1所示。
    图12P网络示意图
    然而,P2P系统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就是可用性问题,尽管从整个系统而言,P2P是可靠的,但是对于单个内容或者单个任务而言,P2P是不稳定的,每个Peer可以随时终止服务,甚至退出系统;交换的内容随时可能被删除或者被终止共享。其次,P2P系统在安全、管理和版权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P2P技术缺乏有效的管理,并且具有匿名发布的特性,所以大多数P2P服务都将不可避免地和知识产权发生冲突[3],目前许多病毒制造者编写利用P2P技术进行传播的病毒。第三,商业模式问题也一直困扰着P2P流媒体应用,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盈利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       CDN和P2P流媒体方案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CDN和P2P流媒体解决方案都有其突出的优缺点,下面我们将这两种方案的比较总结如表1。
    组网方式
    P2P
    CDN
    建设成本
    低
    CDN设备昂贵
    可扩展性
    用户越多服务能力越高
    有容量限制
    可靠性
    P2P节点故障不影响服务
    不存在单点故障但故障可能影响部分服务
    突发访问支持
    很好
    很好
    服务质量
    总体服务质量很好,但存在慢启动现象
    服务质量好
    网络资源占用
    同一内容可能被多次传送
    能节省骨干网络带宽
    可管理性
    管理困难
    高
    安全性
    解决了服务器安全性,但带来了很多客户端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高
    版权问题
    存在严重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容易控制
    客户端
    需要安装
    操作系统支持
    网络维护
    简单
    复杂
    商业模式
    无清晰模式
    有成熟模式
    表1 CDN和P2P流媒体解决方案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CDN和P2P流媒体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如果能够利用P2P的可扩展能力,降低流媒体分发的资源要求;同时结合CDN的可靠性、可管理性,保证流媒体质量并确保对整个流媒体网络的管理能力,就可以构建一个可管理的、能够承载电信级内容应用的内容承载平台。
    4.       CDN和P2P技术融合的基础――流程一致性分析
    虽然在计算模型上CDN和P2P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用户服务流程和工作机制方面却存在很多的共性,整个服务的过程都可以分为:获取内容入口点、选择内容服务点和内容分发传输三个阶段,而这些共性也是这两种技术可以进行融合的基础。下面我们分别对典型的CDN服务流程和P2P服务流程进行分析。
    a)      CDN典型服务流程
    图2 CDN典型服务流程示意图
    1)      用户访问Web Portal;
    2)      用户通过业务发布平台认证;
    3)      用户获取内容的URL(该URL携带认证后的令牌);
    4)      用户发起域名解析请求;
    5)      GSLB设备实现DNS域名解析,向用户返回SLB设备的地址;
    6)      用户向SLB设备发起内容请求;
    7)      SLB设备将用户的请求重定向到具体的边缘设备(Cache);
    8)      用户向Cache发起内容请求;
    9)      Cache将用户的URL(包含用户的令牌)转发到业务发布平台进行认证;
    10)   如果认证通过,Cache设备向用户提供CDN媒体内容服务。
    在上述流程中,第1)~3)步是获取内容入口点的过程,用户通过业务平台认证,并获取内容的URL的流程;第4)~7)步是获取服务点的过程,通过GSLB、SLB等设备完成内容路由/负载均衡工作,选取合适的Cache设备为用户提供服务;第8)~10)步用户通过Cache获得服务。
    b)      P2P典型服务流程
    图3 P2P典型服务流程图
    1)      通过网上搜索或种子发布网站,找到A . torrent 文件;
    2)      点击下载 A . torrent ,并自动启动 BT 客户端软件;
    3)      确认下载后, BT客户端软件连接Tracker,上报本机信息(同共享用户信息)和要共享的文件的信息;
    4)      Tracker 向本机发送信息包括:与 Tracker 通信的时间间隔,拥有/正在下载A . torrent的其他用户的ID、IP地址和端口号;
    5)      与这些 用户建立连接;
    6)      从连接成功的用户处下载数据(本机完成一片文件下载后,可以提供给其他用户下载);
    上述的流程中,第1)~2)步用户通过搜索等方式,获取。torrent文件,即进入内容入口点;第3)~4)步,Peer与Tracker服务器连接,获取连接列表;第5)~6)步是数据传输过程。
    5.       融合方案探讨
    依据P2P和CDN技术融合层面的不同,主要有三种融合方案可供选择:控制层面融合方案、网络叠加融合方案和设备层面融合方案。下面我们对这三种融合方案分别进行分析。
    a)       管理和控制层面融合方案
    图 4  管理和控制层面融合的CDN和P2P网络部署方案
    图4描述了管理和控制层面融合的CDN和P2P网络部署方案。在该方案中,CDN和P2P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网络平行建设,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和调度系统,在业务管理和资源调度方面对CDN和P2P网络进行统一的管理。也就是说系统同时支持用CDN和P2P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可根据业务的需要,选择该内容使用P2P分发、CDN分发还是同时支持使用两种分发。
在本方案中,CDN和P2P网络的设备都是分离的,不需要对现有的CDN网络做任何改动,只需要新增加相应的P2P服务设备即可实现,主要的工作在业务管理和资源调度方面,并需要在两个子网之上设置一个全局内容路由设备(GSLB)。具体实现时,对于在P2P系统中发布的内容,转换成GSLB可识别的特殊格式URL,再发布到服务页面上,该格式用于标识该内容可以由P2P系统承载;这样,当为用户提供服务时,用户点击服务链接,GSLB根据请求内容的格式类型,将用户重定向到CDN或P2P系统。
    b)      网络叠加融合方案
    图5 以CDN中心、P2P为边缘的两级网络叠加融合方案
    如图5所示,该方案是一个由CDN核心和P2P边缘构成的两级架构的内容承载平台。该架构类似于KaZaA的两级架构,不同的是核心网络是由受控的CDN POP点构成的CDN网络,提供可靠的内容分发源(类似于种子)和可靠的基础服务;边缘层由用户终端构成,每个CDN POP节点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核心,所有指向该CDN POP的终端(Peer)组成一个P2P网络,形成P2P子网[4]。其中,受控的CDN网络核心主要用于解决P2P存在的内容可用性和服务可靠性问题,在具体实现时CDN核心网络也可以按照P2P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分发;P2P边缘网络主要用于提供面向用户的流服务传输能力。
    在该方案中,CDN POP节点是P2P网络和CDN网络的融合点,也是整个网络最关键的部分。每个CDN POP节点都要为该子网提供目录服务和跨网服务。作为P2P子网的核心,CDN POP点主要由SLB、CDN Cache、P2P Cache组成。其中,CDN Cache作为CDN网络的边缘设备,当子网内各peer内没有内容时,提供基本的、可靠的流媒体服务;P2P Cache是该P2P网络的超级节点设备,负责注册、内容发布、内容检索等工作,需要运营商统一部署。在子网内,每个Peer的内容都会发布到CDN POP,CDN POP会发布自身存储的内容到整个CDN的目录服务器,以确保内容是可靠的。
    在提供服务时,子网内部使用P2P流的对等传送方式;为保证流服务的质量,跨域的P2P流服务是不允许的,如果子网内没有该流内容,由CDN Cache从内容源获取内容,将该内容中转提供给P2P Cache,再以P2P方式进行分发。
    c)      设备层面融合方案
    在以上两种融合方案中,都不需要对已有的CDN系统进行改造,用户在点击链接获取服务时就已确定是采用CDN还是P2P方式进行数据的传送,还是一种关联度比较低的松耦合方式。若要真正实现CDN和P2P的融合,需要向用户屏蔽是CDN还是P2P服务的差异,需要在设备层面进行融合,对现有的CDN设备进行改造。
    图6 CDN和P2P设备层面融合方案
    图6是设备层面融合方案的示意图,此方案是建立在传统的CDN系统基础上,在骨干网层次保留了原有的CDN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包括内容缓存机制、全局负载均衡机制、骨干网内容分发流程、认证计费相关机制等,通过在边缘节点引入了P2P技术来进行文件及流媒体的共享,将P2P的流量严格限制在同一边缘节点的区域内。
    在这一方案中,首先要在核心节点根据P2P协议对内容(包括文件和流)做切片处理,这就要求对原有的CDN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支持和识别P2P切片化后的内容,并将分片后的内容分发到各节点的P2P Cache。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这些经过切片处理的内容可以由P2P Cache和其他Peer同时向用户提供服务,这时Cache的作用就是一个“超级种子”。
    在内容路由方面,CDN中原有的GSLB全局路由功能、SLB本地负载均衡和本地内容管理功能等都会保留,P2P的请求从GSLB往下的路由过程采用跟传统的CDN一致的路由过程和算法,只是P2P请求的协议跟传统请求的链接参数不同。但是,由于文件经过切片处理后,其文件粒度很小,整个系统的管理量会增加很多,对GSLB、SLB和Cache设备,其内容路由条目和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方面,运营支撑的体系模式、功能结构等都与现有的CDN运营支撑系统类似,只是需要增加客户端管理等功能。
    这种做法会带来三个好处:一是可以提高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开始服务时由Cache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客户端从其它peer处可获取数据的能力逐步降低直至取消Cache的直接服务,改为全部由其它peer提供数据;二是用户可由C/S方式平滑过渡到P2P方式,有利于提供统一的业务体验和P2P客户端的推广;三是若该内容在该边缘节点域内未命中,则由Cache启用边缓存边播放功能,向用户提供服务。
发表于 2012-12-21 15: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沙发 2012-12-21 15:25:44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1 15: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板凳 2012-12-21 15:26:15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5: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 2013-11-12 15:24:42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5: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5# 2013-11-12 15:51:11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鸿鹄论坛 ( 京ICP备14027439号 )  

GMT+8, 2025-2-25 20:04 , Processed in 0.062257 second(s), 2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5 HH010.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