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99
- 鸿鹄币
- 个
- 好评度
- 点
- 精华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40
- 听众
- 收听
中级工程师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1 17: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haozi0 于 2015-3-11 17:59 编辑
1,VLAN不也是把一个大的广播域,划成了多个小的广播域吗?也算,把一个大的交换机划成几个小的交换机啊,
区别,就是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喽。
2,第2条,我个人理解是,你在说你的,我在说我的。。。并没有相互沟通。你的解释里面,只提到了交换机的工作机制,并没有指出,我说的错在哪了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有两个拓扑
1,不同VLAN间,为什么不能通信,R1(VLAN 2)---SW---R2(VLAN3)
2,native vlan不匹配,能否通信,R1(vlan 2)--SW1(native vlan 2)---SW2(native vlan 3)---R2(VLAN3)
因为,trunk一般使用的是dot1q,这里就单指dot1q一种情况,其他情况先不考虑。
按照我最开始的理解,
1,是R1的数据进入SW1的时候,被打了标记vlan 2,所以,到vlan 3的接口的时候,vlan标记不匹配。
2,R1进入vlan 2 打上vlan 2的tag,然后到了trunk口,因为是native vlan 所以去tag,到了SW3,因为没tag,所以,被SW2打上vlan 3的tag
现在,我的理解,
1,SW维护了一个类似VRF的独立的CAM表,每一个vlan一个表,虽然,我们都是通过show mac address table看到的,但是,会有一个vlan和接口的对应关系。虽然看起来是一张表,实际是多张表。这样,只是通过查询CAM表就可以实现了,我以前理解打tag的动作。
2,按照上面的理解,trunk就是打tag,而对native vlan,不打tag的过程了,和协议描写的一致了。
所以,我说CAM表,类似VRF 表
|
板凳
2015-3-11 17:45:40
回复(0)
收起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