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IT培训部
1 规模情况(培训机构简介)
学院简介
2 教学方法(课程的特色)培训的教材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IT培训部课程设置
一、 高级软件开发与测试工程师培训班总课程
目录 | 课程名称 | 授课内容 | 培训目标 | 学时 | R1
| C/C++与数据结构
| C/C++语言介绍、Visual C++开发环境介绍、C/C++编程规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C++调试与排错。数据结构概述、栈与队列、排序算法、查找等。
| 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C/C++编程基础,并将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 2周
| R2
| Oracle数据库开发/管理
| 数据库原理概述;ORACLE数据库安装、配置;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过程化编程语言PL/SQL;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及管理;数据库对象创建与使用;Oracle备份和恢复;其它主流数据库对比
| 全面掌握主流关系数据库ORACLE体系结构及管理;熟练使用SQL、PL/SQL
| 3周
| R3
| JAVA
| JAVA: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设计AWT与SWING、jAVA编码规范,例外与输入/输出处理,多线程与网络通信,JDBC入门(JDK环境)
|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JAVA语言的特点、语法规范以及实用技术。使学生树立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具备开发JAVA程序的知识和技能
| 4周
| R4
| 网站设计基础
| HTML、样式表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表单及事件处理、DREAMWAVR等网站设计工具的使用,网站设计流程体验。
| 为下一步原型法设计,.NET、J2EE学习打基础。
| 1周
| R5
| XML
| XML入门、DTD与Schema的使用、文档对象模型接口、XSL样式设计与XSLT样式转换
| 了解XML,掌握基本用法。
| 2天
| R6
| .NET
| NET开发环境和.NET Framework,C#语言基础,.NET基础类库及其应用,Windows窗体、控件等可视化程序设计技术,多线程程序设计,ADO.NET和数据访问技术,以及ASP.NET 、XML Web Service等Web开发技术。
| 全面介绍.NET开发技术,使学生具备使用.NET技术编写应用程序。
| 6周
| R7
| J2EE
| JSP/SERVLET/JAVABEAN三级开发,MVC设计模式,EJB体系结构与使用,Web Services实现互操作,Struts、Hibernate、String框架编程,WebLogic、Websphere的配置与部署,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及行业解决方案
| 能够使用J2EE进行行业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够胜任企业对WEB应用开发的工作需求;熟悉企业的项目开发流 程,能够快速适应企业项目开发;
| 4周
| R8
| Linux
| 了解Linux基本操作,使用文件系统和命令行方式,使用Shell和配置网络,Linux中部署JAVA程序
| 熟悉Linux基本操作,能在Linux上安装和部署应用程序
| 2天
| R9
| 软件测试
| 单元测试(NUnit、JUnit)、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白盒、黑盒测试技术,测试计划、用例的编写,性能、压力、用户界面测试等黑、白盒测试工具及BUG管理工具介绍及应用(QALoad,Logicscope等),测试案例(C/S,B/S)分析及测试练习,自动化测试,项目实战
| 掌握主要的测试方法、测试流程、自动测试工具。
| 4周
| R10
| 实战训练
|
|
| 5周
|
开发与测试各培训方向课程按排
培 训 班 名 称 | 学 习 内 容 | 招 生 要 求 | 学 习 时 间 | 开 班 时 间 | 高级.NET开发工程师
| R1,R2,R4,R5,R6,R10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
| 18周
| 待定
| 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
| R2,R3,R4,R5,R7,R8,R10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
| 18周
| 待定
| 高级.NET开发与测试工程师
| R1,R2,R4,R5,R6,R9,R10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
| 22周
| 待定
| 高级JAVA开发与测试工程师
| R2,R3,R4,R5,R7,R8,R9,R10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
| 22周
| 待定
| 高级软件开发与测试工程师
| 全部课程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
| 31周
| 待定
| 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
| R9
| 有开发基础
| 4周
| 待定
|
二、手机设计软件工程师培训班课程
| 学习内容
| 招生要求
| 课时
| 标准班(脱产)
| C语言教学(强化)、ARM嵌入式系统基础、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手机软件开发基础与实践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熟练掌握C语言,熟悉VC编程环境,通过英语四级
| 300课时,2个月
全日制教学
| 速成班(在职)
| 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手机软件开发基础与实践
| 大专以上理工科学历、熟练掌握C语言,熟悉VC编程环境,通过英语四级,有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
| 200课时,2个月
晚间和周末教学
| 岗前班(在职)
| 手机软件开发基础与实践
| 本科以上理工科学历,熟练掌握C语言,熟悉VC编程环境,通过英语四级,一年以上ARM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
| 120课时,2个月,
周末教学
|
三、网络安全培训课程(详请咨询:010-62797993)
四、高校师资培训课程
1、高校电子政务师资培训班(详请咨询:010-62797993)
2、高校电子商务师资培训班(详请咨询:010-62797993)
3、高校软件工程师资培训班(详请咨询:010-62797993)
3 场地环境
4 设备情况(软硬件设施)
暂无图片介绍
5 师资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
[blockquote]李志坚,我国著名微电子专家,1928年5月1日生于浙江宁波,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曾担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51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1958年获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曾长期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深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荣誉会员。
李志坚教授1953年开始半导体物理研究,曾成功地提出薄膜光导体的敬礼电子势磊理论。他对中国早期硅器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起他开始集成电路的研究,并领导开发研制成功CMOS工艺及存储器、CPU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90年度以来他致力于硅系统集成芯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成功地开展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研究。李志坚院士多次获国家奖励,并荣获1997年度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和2000年度何梁何力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blockquote]李衍达,生于1936年10月,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 1979年10月至1981年3月,他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1985年12月,李衍达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1986年7月受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4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1995年至2004年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主任,《电子学报》副主编, IEEE高级会员,Frontier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Electronics in China主编。
李衍达院士,著名的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如利用部分数据重构信号、小波分析、分形信号处理以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信号处理的方法及系统的研究,如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系统、专家系统、进化算法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网络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了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发掘、提取与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和组织,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智能控制。此外,更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将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结构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李衍达院士发表了《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神经网络信号处理》等多部著作及一百余篇论文;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四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电子部优秀教材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blockquote]周炳琨, 193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留校任教。1960-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进修。1983-1984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进修并任访问教授。从1958至今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美国IEEE,LEOS和SPIE学会会员。
1987-1996年5月曾任国家863计划“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专家组组长和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曾任国际会议 CLEO'94和CLEO/Pacific Rim'95和2001节目委员会委员。
周炳琨教授从事激光和光电子学研究与教学已40年。1984年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他和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单模窄线宽, 可调谐,稳频外腔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倍频绿光激光器”,“光纤环行腔及其应用”,“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光纤高温传感器”,“单晶光纤生长与器件”和“DWDM光纤传输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委奖11项,专利十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激光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他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物理和器件, 半导体激光及其应用, 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高性能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波分复用光网络及光开关与交换。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等职。
张钹院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多层信息综合、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提出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在上述领域,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中文专著两部,英文专著两部。先后获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两次获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获国家科委颁发的个人“金牛”奖、“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等奖励。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 男,1946年12月24日生于上海,美国国籍。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获得图灵奖(A. M. Turing Award)(见下注)。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singhua University)教授。
姚期智先生于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86年至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Wi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
姚期智先生于1987年获得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George Polya奖,1996年获得美国计算机学会算法与计算理论分会(ACM SIGACT)Donald E.Knuth奖。于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于200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并于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blockquote]吴佑寿院士生于1925年7月,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其后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曾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等职。吴教授积极参加电子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学术活动,是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员,IEEE高级会员,URSI"信号与系统"学会理事;他是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创始人之一,并曾任1995-96年度主席。
吴佑寿院士作为电子学会和电子工程系教育家,为我国数字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数据传输、教学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多次奖励,包括:(1)1958年在中国首次制成一套实验性8路PCM电话终端机,(2)SCA系列设备,用于60年代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遥测数据传输,(3)TJ82图象计算机,(4)1985年制成能识别6765个汉字的汉字识别系统,(5)THOCR高性能多字体汉字识别系统,这种系统已广泛用于把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他已出版专业书籍五本,学术论文约90篇,他近期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字符识别和高空平台通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1935年生,上海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从那时至今,他一直是清华大学教师。他在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PhD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曾是国家攀登计划“高性能计算”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1999。1986年起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1991-2003任该评审组召集人,曾任IEEE中国分部主席1995/1996。他从事计算机长达53年;担任过我国四代计算机研制的负责工作。70年代,他曾负责研制724计算机系统,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该总项目获中央嘉奖。他还负责研制加工“劈锥”计算机系统102,使重要部件的工效提高数十倍,五机部证明该项目使我国在该领域内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02系统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虚拟寄存器结构”和“以存储器为中心的快速互联机制MCIM”。80年代他在国内倡导研究微机局部网络、RISC技术和Transputer 并行处理技术;他在90年代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时,提倡和从事研究“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99年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大规模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自强2000”。“自强2000”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01年他负责网格研究方面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ACI试点工程” 教育部重点项目,是国内最早通过部级验收和鉴定的网格项目。他负责分别研制成功的两台超级计算机“深超-21C”(2003)和“自强3000”(2004),当时都进入了国际上权威“世界500强”排行榜 www.top500.org (第146名和第126名)。他获得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七项。他发表著译作11部,其中一本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论文200余篇。他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副总编、兼“计算机系统结构”主编。
自动化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1月生,浙江桐乡人。196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1966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留清华工作。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CaseWestern Reserve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主持建成我国第一个CIMS实验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颁发的国际大奖 "大学领先奖"。他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讨论和制定,特别是参加了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和CIMS主题科技规划的制定,并领导了具体的实施,为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在CIMS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blockquote]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制造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30多人,发表论著200多篇。 [/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软件及其应用领域专家。1946年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兼软件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副主任、软件工程教指委主任,国家企业信息化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创新标兵、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1999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家广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辅助设计、软件形式化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 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三维产品与工程数字建模、集成化CAD/CAM软件、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在基于Web技术的产品数据管理框架,线框、曲面、实体和特征统一表示的造型算法,多资源、多事件、多进程协同软件开发工具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1989 年3月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4月回国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1993年被聘为教授。1995年曾任MIT访问科学家,1998-1999年曾任日本会津大学访问教授,2001-2006年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现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同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Autonomic and Trusted Computing、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张尧学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国际合作及重大产业化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 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已获授权13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已获授权1项);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2007年获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透明计算和主动服务。透明计算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用户通过网络上的同一终端平台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以及在不同终端平台上使用同一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主动服务是按照用户需求,通过计算机对现有服务进行演化,从而提供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服务的一种计算方法。
6 班级情况 脱产班、周末班、晚班自由选择
7 收费情况 详请咨询:010-62797993
8 就业情况
9 服务态度
10 如何保证质量
11 如何保障权益 加入鸿鹄认证培训保障联盟
12 学员口碑 还不错
13 综合评价
14 联系方式 培训地点: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鸿鹄认证全国区客服QQ一共十八名,全部公布如下。这是鸿鹄认证唯一的业务客服QQ。
鸿鹄认证 : 677 633
鸿鹄认证全国区,总客服
鸿鹄认证 零 : 7120 2309 0
全职,兼职,加盟,代理,合作,版主,请加“鸿鹄认证 零”详谈。
鸿鹄认证 一 : 7120 2309 1
鸿鹄认证 二 : 7120 2309 2
鸿鹄认证 三 : 7120 2309 3
鸿鹄认证 四 : 7120 2309 4
鸿鹄认证 五 : 7120 2309 5
鸿鹄认证 六 : 7120 2309 6
鸿鹄认证 七 : 7120 2309 7
鸿鹄认证 八 : 7120 2309 8
鸿鹄认证 九 : 7120 2309 9
鸿鹄认证 十 : 7120 23 100
鸿鹄认证 十一: 7120 23 101
鸿鹄认证 十二: 7120 23 102
鸿鹄认证 十三: 7120 23 103
鸿鹄认证 十四: 7120 23 104
鸿鹄认证 十五: 7120 23 105
鸿鹄认证 十六: 7120 23 106
遇到侵权,后勤,保障,监督 专用售后保障QQ。
[/blockquote][/blockquote]
[/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组建于1994年,目前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组成,有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是全国首批建设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549人(教师423人),有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160人,副教授176人。在校学生6672人,其中本科生2689人,硕士生2753人,博士生1221人。
信息学院建院宗旨,是为了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提高信息学科学术研究水平,加速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与联合,为清华大学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与发展国家信息产业和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信息学院是清华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每年都有国内外最优秀的学者加入到信息学院教师队伍中来。培养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信息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学院教授自行选择的创新研究项目,成果丰硕。信息学院与国内外许多高校、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多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设立讲席教授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学院现有4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所有一级学科均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百余人。下设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软件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三个专业从2005年起按“电子信息科学类”统一招生。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科学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产业仍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我国已经把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并推进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信息学院师生将继续发扬清华优良传统,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建设一流的信息学院、培养学生成才报国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