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 | | | |
链路级以太网OAM | 多应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的以太网物理链路,监控用户网络和运营商网络的链路状态。如802.3ah协议(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简称EFM),由IEEE制定,主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以太网OAM问题,也适用于两设备间的以太网物理链路。 | EFM不针对具体的业务,通过链路连通性检测功能、链路故障监控功能、故障通知功能、远端环回功能等机制来完成以太网点到点的维护。 | 如 图5-81所示,在城域网中,EFM技术多应用在CE(Customer Edge)设备和UPE(Underlayer Provider Edge)设备之间,用于保证用户网络和运营商网络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EFM针对点到点的以太网物理链路或仿真链路定义了监视和排错功能。 |
网络级以太网OAM | 多应用于网络的接入汇聚层,用于监测整个网络的连通性、定位网络的连通性故障、监控端到端网络的性能。如802.1ag协议(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简称CFM)和Y.1731协议。 | CFM定义了基于以太网承载网络的连接检测的OAM功能,包括CC(Continuity Check)/LB(Loopback)/LT(Linktrace),适用于大规模组网的端到端场景,是网络级的OAM。 | 如 图5-81所示,在城域网中,CFM技术多应用在接入汇聚层网络中(如UPE到PE之间链路),用于监测整个网络的连通性,定位网络的连通性故障,并与保护倒换技术相配合,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
Y.1731是由ITU-T标准组织提出的OAM协议,它不仅包含IEEE802.1ag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又增加了更多的OAM消息组合,包括故障管理、用于性能监视的丢包管理LM(Loss Measurement)、延迟评估DM(Delay Measurement)、AIS(Alarm Indication Signal),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锁信号LCK(Locked Signal),测试信号,维护通信渠道MCC(Maintenance Communication Channel),试验EXP(Experimental OAM)和供应商特定的VSP(Vendor Specific OAM)。 | Y.1731是CFM协议的增强,多应用在可以部署CFM的接入汇聚层网络中。除了包含CFM的故障管理功能,还实现了丢包、时延等性能检测功能以监控链路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