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的某信茶余饭后,举起手机,用灵巧的手指熟练地划拉着屏幕,以最快速度定位到某信的朋友圈。不出意料贵圈又下起了某技术雨,某技术又发生了什么,某技术又有哪家公司融资了,某技术又上演着某场收购与被收购的老式桥段...... 微信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应用,你看这篇文章似乎也间接给这一结论提供了论据。自媒体的兴盛,也再次让写作在中国成为时尚,每天在这个大平台上不断涌现着优秀的内容,技术人的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 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习惯了在这充满养料的文章中吮吸这知识,去转发、去分享,慢慢将朋友圈从早期的鸡汤粉文化变成了“学术交流”的园地,我们乐此不疲的去点赞、去评论、去歌功颂德、去发表看法。我们成功的进入了这个圈子,这个圈子也成为了日常生活的缩影。无论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圈子,还是我们在手机上逛的圈子,有技术情结的人都会融入各种各样的圈子去交流去学习,我们美其名曰技术圈。然而我们在这个经常混迹的技术圈子里,究竟会了点什么? “活到老,学到老”和终身学习有句很有名的话我们从儿时听到了现在,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近两年在一些喜欢造词和炒作的人手里又变身为“终身学习”,这个词一讲瞬间就让人感觉很有文化,犹如前些年盛行的“工匠精神”的既视感。作为技术人的我们,有时迫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不得不要求自己时刻拓宽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其实学习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讨论话题,求学时在学校要学习,工作时或为完成工作、或为高薪、或为各种内心所求在迫使自己学习,所以在谈及学习时,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我们都在怎样学习?回到技术圈子的半径内,离开的学校,我们总结一下平常都会通过哪些方式去学习 看各种博客文章在搜索引擎高度强大的今天,只要有人写就能搜到各种各样数不尽的技术博客、公众号,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阅读学习方式。 微信文章也属于这么一个大类我们将取之不尽的技术文章草草阅读后收入收藏夹去吃灰,内心却沉湎于如获至宝般的快感,这或许也驱动着我们日复一日的“逛微信”去冠冕堂皇的收集学习资料,也在其中乐此不疲。然而自我意识在经历高密度知识洗礼后又再次恢复到了那个纯真可爱萌萌哒的自己,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愿学到了我们脑海中憧憬的知识,也许得打个问号。 有趣的微信社交随着“微信社交”变得火热,大家开始热衷于加入若干微信学习社群去“象征性”的进行学习,然而微信加了不少,也有一些讨论热闹的群落,当初所期许的学习园地也再无人能掀起波澜,或许抢红包游戏才是他最后有些许存在感的归属。 朋友圈的高大上会议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交通运输工程正在改变着国家的运行效率,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出行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业大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也让我们看到了“逛大会”这一神奇的学习方式,也让大家热衷于在各种体面场合上的持续偶遇,当然我们是从学习的角度去解读大会的价值,似乎我们也学到了不少。 我们还能高效的学习吗?往往是这种社交学习,让我们似乎一直沉浸在好像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快感中,似乎仍能回味饱餐后知识养料的余甘,但过后是否又记得些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片面的格局中,让碎片化知识左右着“墙头草”般的价值观。 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我感觉获得体系化的知识应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互联网、和他人聊天,学到各个知识点,通过思考,形成知识体系。另一种是,让别人教你,知识是值得付费的。 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积累方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对于如此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海量信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才能形成知识体系,很多人目前所付出的时间往往不能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充分整理,也就直接造成了“墙头草”版的价值观。在没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第二种方式或许更加直接高效,因为你已经在和高手对话。 回到长期混迹的SDN圈子,我们看了很多也听了很多SDN的技术,场景也从数据中心发散到了广域网,或许很多人对于数据中心的认识也就只是止步于Google的B4,在数据中心里SDN的应用场景有哪些仍然云里雾里,未来网络学院联合SDN领域名师刘瑛共同打造的《当SDN邂逅云计算——SDN在云数据中心的应用》线上直播课程将在8月15日正式上线,与大家一起用高效的方式去学习。课程链接: http://edu.sdnlab.com/training/4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