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language 语言切换
查看: 3189|回复: 9
收起左侧

[分享] CCNA的一些概念吧,感觉讲的还算给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9 15: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TCP/IP协议已经成为数据网络互联的主流协议。在各种网络上运行的大大小小各种型号路由器,承担着控制本世纪或许最重要信息的流量,而这成百上千台路由器间的协同工作,离不开路由协议。OSPFEIGRP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好的动态路由协议,OSPF以协议标准化强,支持厂家多,受到广泛应用,而EIGRP协议由网络界公认的领先厂商Cisco公司发明,并靠其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绝对的市场份额,也受到用户的普遍认同。然而这两种协议究竟哪种更好,谁更适合网络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技术角度客观分析这两种协议各自的优缺点,以便网络集成商和企业用户在网络设计规划时,能作为参考。

一、OSPF协议
(一)、OSPF协议简介      OSPF是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即“开放最短路由优先协议”)的缩写。它是IETF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协议。在IP网络上,它通过收集和传递自治系统的链路状态来动态地发现并传播路由。每一台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总是将本地网络的连接状态,(如可用接口信息、可达邻居信息等)用LSA(链路状态广播)描述,并广播到整个自治系统中去。这样,每台路由器都收到了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生成的LSA,这些LSA的集合组成了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由于每一条LSA是对一台路由器周边网络拓扑的描述,则整个LSDB就是对该自治系统网络拓扑的真实反映。根据LSDB,各路由器运行SPF(最短路径优先)算法。构建一棵以自己为根的最短路径树,这棵树给出了到自治系统中各节点的路由。在图论中,“树”是一种无环路的连接图。所以OSPF计算出的路由也是一种无环路的路由。OSPF协议为了减少自身的开销,提出了以下概念:
(1). DR:在各类可以多址访问的网络中,如果存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路由器,该网络上要选举出一个“指定路由器”(DR)。“指定路由器”负责与本网段内所有路由器进行LSDB的同步。这样,两台非DR路由器之间就不再进行LSDB的同步。大大节省了同一网段内的带宽开销。
(2). AREA:OSPF可以根据自治系统的拓扑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区域(AREA),这样区域边界路由器(ABR)向其它区域发送路由信息时,以网段为单位生成摘要LSA。这样可以减少自治系统中的LSA的数量,以及路由计算的复杂度。OSPF使用4类不同的路由,按优先顺序来说分别是:   区域内路由   区域间路由   第一类外部路由   第二类外部路由区域内和区域间路由描述的是自治系统内部的网络结构,而外部路由则描述了应该如何选择到自治系统以外目的地的路由。一般来说,第一类外部路由对应于OSPF从其它内部路由协议所引入的信息,这些路由的花费和OSPF自身路由的花费具有可比性;第二类外部路由对应于OSPF从外部路由协议所引入的信息,它们的花费远大于OSPF自身的路由花费,因而在计算时,将只考虑外部的花费。
(二)、OSPF协议主要优点:
1、OSPF是真正的LOOP- FREE(无路由自环)路由协议。源自其算法本身的优点。(链路状态及最短路径树算法)
2、OSPF收敛速度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路由变化传递到整个自治系统。
3、提出区域(area)划分的概念,将自治系统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通过区域之间的对路由信息的摘要,大大减少了需传递的路由信息数量。也使得路由信息不会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急剧膨胀。
4、将协议自身的开销控制到最小。见下:
1)用于发现和维护邻居关系的是定期发送的是不含路由信息的hello报文,非常短小。包含路由信息的报文时是触发更新的机制。(有路由变化时才会发送)。但为了增强协议的健壮性,每1800秒全部重发一次。
2)在广播网络中,使用组播地址(而非广播)发送报文,减少对其它不运行ospf 的网络设备的干扰。
3)在各类可以多址访问的网络中(广播,NBMA),通过选举DR,使同网段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交换(同步)次数由 O(N*N)次减少为 O (N)次。
4)提出STUB区域的概念,使得STUB区域内不再传播引入的ASE路由。
5)在ABR(区域边界路由器)上支持路由聚合,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路由信息传递。
6)在点到点接口类型中,通过配置按需播号属性(OSPF over On Demand Circuits),使得ospf不再定时发送hello报文及定期更新路由信息。只在网络拓扑真正变化时才发送更新信息。

5、通过严格划分路由的级别(共分四极),提供更可信的路由选择。
6、良好的安全性,ospf支持基于接口的明文及md5 验证。
7、OSPF适应各种规模的网络,最多可达数千台。


二、EIGRP协议

EIGRP和早期的IGRP协议都是由Cisco发明,是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是增强版的IGRP协议。它属于动态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仍然使用矢量-距离算法。但它的实现比IGRP已经有很大改进,其收敛特性和操作效率比IGRP有显著的提高。EIGRP的收敛特性是基于DUAL ( Distributed Update Algorithm ) 算法的。DUAL 算法使得路径在路由计算中根本不可能形成环路。它的收敛时间可以与已存在的其他任何路由协议相匹敌。
EIGRP协议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精确的路由计算和多路由的支持EIGRP协议继承了IGRP协议的最大的优点:矢量路由权。EIGRP协议在路由计算中要对网络带宽,网络时延,信道占用率,信道可信度等因素作全面的综合考虑,所以EIGRP的路由计算更为准确,更能反映网络的实际情况。同时EIGRP协议支持多路由,使路由器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负载分担。
2. 较少的带宽占用使用EIGRP协议的对等路由器之间周期性的发送很小的hello报文,以此来保证从前发送报文的有效性。路由的发送使用增量发送方法,即每次只发送发生变化的路由。发送的路由更新报文采用可靠传输,如果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则重新发送,直至确认。EIGRP还可以对发送的EIGRP报文进行控制,减少EIGRP报文对接口带宽的占用率,从而避免连续大量发送路由报文而影响正常数据业务的事情发生。
3. 无环路由和较快的收敛速度路由计算的无环路和路由的收敛速度是路由计算的重要指标。EIGRP协议由于使用了DUAL算法,使得EIGRP协议在路由计算中不可能有环路路由产生,同时路由计算的收敛时间也有很好的保证。因为,DUAL算法使得EIGRP在路由计算时,只会对发生变化的路由进行重新计算;对一条路由,也只有此路由影响的路由器才会介入路由的重新计算。
4. MD5认证为确保路由获得的正确性,运行EIGRP协议进程的路由器之间可以配置MD5认证,对不符合认证的报文丢弃不理,从而确保路由获得的安全。
5. 任意掩码长度的路由聚合EIGRP协议可以通过配置,对所有的EIGRP路由进行任意掩码长度的路由聚合,从而减少路由信息传输,节省带宽。
6. 同一目的但优先级的路由可实现负载分担去往同一目的的路由表项,可根据接口的速率、连接质量、可靠性等属性,自动生成路由优先级,报文发送时可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匹配接口的流量,达到几个接口负载分担的目的。
7. 协议配置简单使用EIGRP协议组建网络,路由器配置非常简单,它没有复杂的区域设置,也无需针对不同网络接口类型实施不同的配置方法。使用EIGRP协议只需使用router eigrp命令在路由器上启动EIGRP 路由进程,然后再使用network 命令使能网络范围内的接口即可。


三、OSPF和EIGRP的比较OSPF和EIGRP都是收敛速度较快并且不会形成环路的算法,网络带宽占用较小,使用灵活,安全性较好的路由协议。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自还是有优缺点。
(一)、OSPF的缺点
1、配置相对复杂。由于网络区域划分和网络属性的复杂性,需要网络分析员有较高的网络知识水平才能配置和管理OSPF网络。
2、路由负载均衡能力较弱。OSPF虽然能根据接口的速率、连接可靠性等信息,自动生成接口路由优先级,但通往同一目的的不同优先级路由,OSPF只选择优先级较高的转发,不同优先级的路由,不能实现负载分担。只有相同优先级的,才能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不象EIGRP那样可以根据优先级不同,自动匹配流量。

(二)、EIGRP的缺点

1. EIGRP没有区域(AREA)的概念,而OSPF在大规模网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划分区域来规划和限制网络规模。所以EIGRP适用于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络,这也是矢量-距离路由算法(RIP协议就是使用这种算法)的局限所在。
2. 运行EIGRP的路由器之间必须通过定时发送HELLO报文来维持邻居关系,这种邻居关系即使在拨号网络上,也需要定时发送HELLO报文,这样在按需拨号的网络上,无法定位这是有用的业务报文还是EIGRP发送的定时探询报文,从而可能误触发按需拨号网络发起连接,尤其在备份网络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般运行EIGRP的路由器,在拨号备份端口还需配置Dialer list和Dialer group,以便过滤不必要的报文,或者运行TRIP协议,这样做增加路由器运行的开销。而OSPF可以提供对拨号网络按需拨号的支持,只用一种路由协议就可以满足各种专线或拨号网络应用的需求。
3. EIGRP的无环路计算和收敛速度是基于分布式的DUAL算法的,这种算法实际上是将不确定的路由信息(active route)散播(向邻居发query报文),得到所有邻居的确认后(reply报文)再收敛的过程,邻居在不确定该路由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又会重复这种散播,因此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该路由信息一直处于active状态(这种路由被称为stuck in active route),并且,如果在active route的这次DUAL计算过程中,出现到该路由的后继(successor)的metric发生变化的情况,就会进入多重计算,这些都会影响DUAL算法的收敛速度。而OSPF算法则没有这种问题,所以从收敛速度上看,虽然整体相近,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EIGRP还有不理想的情况。
4、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Cisco公司是该协议的发明者和唯一具备该协议解释和修改权的厂商。如果要支持EIGRP协议需向Cisco公司购买相应版权,并且Cisco公司修改该协议没有义务通知任何其他厂家和使用该协议的用户。而OSPF是开放的协议,是IETF组织公布的标准。世界上主要的网络设备厂商都支持该协议,所以它的互操作性和可靠性由于公开而得到保障,并且在众多的厂商支持下,该协议也会不断走向更加完善。
附录: Quidway(R) 系列路由器对OSPF的支持Quidway(R) 系列路由器上所实现的OSPF软件遵循 Internet RFC 2328所描述的协议文本,下面列出一些主要特色:
支持STUB区域:定义STUB区域以节省该区域内路由器引入ASE路由时的开销。也可以用该命令过滤区域间路由。
   支持按需拨号:OSPF 按需拨号(OSPF over On Demand Circuits)是对OSPF协议的一种改进,它通过抑制HELLO报文和连接状态广播报文的定时传送,使得协议在ISDN、X.25 、SVCs 和 拨号线等按需拨号网上运行得更为有效。   
丰富的路由策略:支持引入其它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支持路由过滤功能。  
授权验证字:OSPF对同一区域内的相邻路由器之间可以选择明文验证字和MD5加密验证字两种报文合法性验证手段。
   路由器接口参数的灵活配置:在路由器的接口上,可以配置OSPF的参数包括:输出花费、HELLO报文发送间隔、重传间隔、接口传输时延、路由优先级、相邻路由器“死亡”时间、报文验证方式和报文验证字等。
虚连接: Quidway(R) 系列路由器的OSPF支持虚连接。以保证和增强骨干区域的连通性。
   支持多种接口类型:支持协议中规定的广播,NBMA,点到多点,点到点四种接口类型。并支持将某种类型的接口任意改为其它类型。   支持配置邻接点:在NBMA等不支持多播发送报文的网络上,可以手工配置邻接点,单播发送协议报文。   支持区域间路由聚合: 如果某区域中存在一些连续的网段,可以在它的区域边界路由器(ABR)上使用聚合命令将这些连续的网段聚合成一个网段。可以减少其它区域中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规模。
   丰富的调试信息: Quidway(R) 系列路由器的OSPF,提供了丰富的调试信息帮助用户诊断故障。三层交换机与路由器的比较为了适应网络应用深化带来的挑战,网络在规模和速度方向都在急剧发展,局域网的速度已从最初的10Mbit/s 提高到100Mbit/s,目前千兆以太网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在网络结构方面也从早期的共享介质的局域网发展到目前的交换式局域网。交换式局域网技术使专用的带宽为用户所独享,极大的提高了局域网传输的效率。可以说,在网络系统集成的技术中,直接面向用户的第一层接口和第二层交换技术方面已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作为网络核心、起到网间互连作用的路由器技术却没有质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一各新的路由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第三层交换技术:说它是路由器,因为它可操作在网络协议的第三层,是一种路由理解设备并可起到路由决定的作用;说它是交换器,是因为它的速度极快,几乎达到第二层交换的速度。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三种技术究竟谁优谁劣,它们各自适用在什么环境?

为了解答这问题,我们先从这三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入手

1.二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它能够读取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并根据MAC地址来进行交换。交换机内部有一个地址表,这个地址表标明了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首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它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如果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如果在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由于二层交换机一般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所以可以同时为很多端口进行数据交换。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而它的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二层交换机对广播包是不做限制的,把广播包复制到所有端口上。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
2.路由技术
路由器是在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的。路由器内部有一个路由表,这表标明了如果要去某个地方,下一步应该往哪走。路由器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首先把链路层的包头去掉(拆包),读取目的IP地址,然后查找路由表,若能确定下一步往哪送,则再加上链路层的包头(打包),把该数据包转发出去;如果不能确定下一步的地址,则向源地址返回一个信息,并把这个数据包丢掉。路由技术和二层交换看起来有点相似,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传送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路由技术其实是由两项最基本的活动组成,即决定最优路径和传输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传输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而路由的确定则更加复杂一些。路由算法在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包所要到达的目的地选择最佳路径把数据包发送到可以到达该目的地的下一台路由器处。当下一台路由器接收到该数据包时,也会查看其目标地址,并使用合适的路径继续传送给后面的路由器。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最终目的地。 路由器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讯,而且可以通过传送不同类型的信息维护各自的路由表。路由更新信息主是这样一种信息,一般是由部分或全部路由表组成。通过分析其它路由器发出的路由更新信息,路由器可以掌握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链路状态广播是另外一种在路由器之间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把信息发送方的链路状态及进的通知给其它路由器。

3.三层交换技术

一个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简单地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从硬件上看,第二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都是通过高速背板/总线(速率可高达几十Gbit/s)交换数据的,在第三层交换机中,与路由器有关的第三层路由硬件模块也插接在高速背板/总线上,这种方式使得路由模块可以与需要路由的其他模块间高速的交换数据,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外接路由器接口速率的限制。在软件方面,第三层交换机也有重大的举措,它将传统的基于软件的路由器软件进行了界定,其做法是: 对于数据包的转发:如IP/IPX包的转发,这些规律的过程通过硬件得以高速实现。对于第三层路由软件:如路由信息的更新、路由表维护、路由计算、路由的确定等功能,用优化、高效的软件实现。 假设两个使用IP协议的机器通过第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的过程,机器A在开始发送时,已知目的IP地址,但尚不知道在局域网上发送所需要的MAC地址。要采用地址解析(ARP)来确定目的MAC地址。机器A把自己的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比较,从其软件中配置的子网掩码提取出网络地址来确定目的机器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若目的机器B与机器A在同一子网内,A广播一个ARP请求,B返回其MAC地址,A得到目的机器B的MAC地址后将这一地址缓存起来,并用此MAC地址封包转发数据,第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确定将数据包发向目的端口。若两个机器不在同一子网内,如发送机器A要与目的机器C通信,发送机器A要向“缺省网关”发出ARP包,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已经在系统软件中设置。这个IP地址实际上对应第三层交换机的第三层交换模块。所以当发送机器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若第三层交换模块在以往的通信过程中已得到目的机器C的MAC地址,则向发送机器A回复C的MAC地址;否则第三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目的机器广播一个ARP请求,目的机器C得到此ARP请示后向第三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地址,第三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机器A。以后,当再进行A与C之间数据包转发进,将用最终的目的机器的MAC地址封装,数据转发过程全部交给第二层交换处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换。既所谓的一次选路,多次交换。 第三层交换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有机的硬件结合使得数据交换加速; 优化的路由软件使 得路由过程效率提高; 除了必要的路由决定过程外,大部分数据转发过程由第二层交换处理; 多个子网互连时只是与第三层交换模块的逻辑连接,不象传统的外接路由器那样需增加端口,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4.三种技术的对比

可以看出,二层交换机主要用在小型局域网中,机器数量在二、三十台以下,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广播包影响不大,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这种小型网络中根本没必要引入路由功能从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和费用,所以没有必要使用路由器,当然也没有必要使用三层交换机。   三层交换机是为IP设计的,接口类型简单,拥有很强二层包处理能力,所以适用于大型局域网,为了减小广播风暴的危害,必须把大型局域网按功能或地域等因素划他成一个一个的小局域网,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小网段,这样必然导致不同网段这间存在大量的互访,单纯使用二层交换机没办法实现网间的互访而单纯使用路由器,则由于端口数量有限,路由速度较慢,而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和访问速度,所以这种环境下,由二层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有机结合而成的三层交换机就最为适合。   路由器端口类型多,支持的三层协议多,路由能力强,所以适合于在大型网络之间的互连,虽然不少三层交换机甚至二层交换机都有异质网络的互连端口,但一般大型网络的互连端口不多,互连设备的主要功能不在于在端口之间进行快速交换,而是要选择最佳路径,进行负载分担,链路备份和最重要的与其它网络进行路由信息交换,所有这些都是路由完成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使用二层交换机,但是否使用三层交换机,则视具体情况而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网络流量、响应速度要求和投资预算等。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目的是加快大型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揉合进去的路由功能也是为这目的服务的,所以它的路由功能没有同一档次的专业路由器强。在网络流量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三层交换机既做网内的交换,又做网间的路由,必然会大大加重了它的负担,影响响应速度。在网络流量很大,但又要求响应速度很高的情况下由三层交换机做网内的交换,由路由器专门负责网间的路由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优势,是一个很好的配合。当然,如果受到投资预算的限制,由三层交换机兼做网间互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低端交换机的选购低端交换机的选购当前,国内市场上的低端交换机产品涵盖了从思科等国外网络巨头到华为、TCL等国内厂商的众多品牌,价格也自平均每端口50元左右到数百、上千元不等,选择余地极大。因此,如何选择一台适用的交换机产品就成为不少用户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低端交换机产品主要面向小型商业和家庭用户,而这些用户通常又不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因此选择的难度更大一些。   

实际上,在选购低端交换机产品时,用户只要从自身需求、供应商情况及产品本身等三个方面入手,认真加以权衡,就不难选择到合适的产品。  
 ① 看自己   这是选购交换机产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户应在了解自己的网络节点数等基本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对需要的交换机产品的诸如端口数、交换速率以及自己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等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正确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② 看品牌   在选择低端交换机产品时,要注意了解产品供应商的品牌号召力、用户口碑、产品质量认证情况、研发能力与核心技术实力,同时,仔细研究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与自己实际应用环境之间的差异。有些情况下,通过供应商的具体成功案例来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成熟程度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单途径。另外,还要认真了解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情况,以减少后顾之忧。在很多情况下,优秀的客户服务的价值远远胜于采购中节约的金钱。  
 ③ 看速率   交换机的交换速率是决定网络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虽然在今天的低端交换机产品市场上,百兆交换机仍占据着主流地位,但千兆交换机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千兆到桌面”的网络应用新理念的提出,更推动了对千兆交换机产品的需求。因此,用户在选购交换机产品时,也必须顺应这一新的网络发展潮流,尽量选择具备千兆端口或能够升级的产品,以适应未来网络升级的需要。
  ④ 看端口数   低端交换机产品的端口数量一般有8、12、16、24及48端口等几 种,就目前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在低端交换机产品市场上,24端口的产品销售最为看好。这是由于对于不足百人的小型企业或校园网络环境而言,24端口交换机既可作为工作组交换机,也可作为企业骨干交换机使用;同时,就实际应用方面而言,24端口交换机较8端口与16端口产品有更多的扩展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未来网络扩展的需要。因此,用户在选择低端交换机产品时,如无明确的端口要求,应以选择24端口交换机为宜。
  ⑤ 看管理性能   过去低端交换机产品多是非管理型交换机,这类产品易于配置并且只能使用ASIC解决方案。由于这类交换机不配备处理器,因而售价相对低廉,但这类交换机配置灵活性不高,不能满足有特定要求的用户。近年来,随着低端交换机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配备有处理器的管理型交换机也在市场中大量涌现。由于这类交换机产品具备包括远程管理、安全管理在内的多种控制与管理功能,因此配置灵活,能够适合多种不同的网络环境需求。因此这类交换机近年来在低端交换机产品市场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用户在选购时可以根据自已实际需求选择可管理型或非管理型产品。  
    ⑥ 看伸缩性   交换机的可伸缩性直接决定着网络内各信息点传输速率的升级能力。因此,可伸缩性也是用户在选择交换机产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包括交换机的内部可伸缩性、外部可伸缩性以及交换机的最高级联速率等几个方面。  
 ⑦ 看价格   在价格方面,有道是“一分钱一分贸”。因此,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知名供应商的主流产品,切不可一味追求低价位产品。当然,也不可盲目选择高性能、高价位的产品,造成产品功能的闲置浪费。
    另外,交换机产品本身的情况还包括虚拟LAN支持、Mac地址列表数量、QoS服务质量等相关技术指标,在这些方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加以衡量和取舍,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交换机的重要技术参数下面我将对交换机的重要技术参数作一一介绍,方便网友在选购交换机时比较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每一个参数都影响到交换机的性能、功能和不同集成特性。
 1、转发技术:交换机采用直通转发技术或存储转发技术?
 2、延时:交换机数据交换延时多少?  
3、管理功能:交换机提供给拥护多少可管理功能?
 4、单/多MAC地址类型:每个端口是单MAC地址,还是多MAC地址?
 5、外接监视支持:交换机是否允许外接监视工具管理端口、电路或交换机所有流量?
 6、扩展树:交换机是否提供扩展树算法或其他算法,检测并限制拓扑环?
 7、全双工:交换机是否允许端口同时收/发,全双工通讯?
 8、高速端口集成:交换机是否提供高速端口连接关键业务服务器或上行主干?  
下面逐项讨论各项参数:  
1) 转发技术:(Forwarding Technologies)  转发技术是指交换机所采用的用于决定如何转发数据包的转发机制。各种转发技术各有优缺点。 直通转发技术:(Cut-through) 交换机一旦解读到数据包目的地址,就开始向目的端口发送数据包。通常,交换机在接收到数据包的前6个字节时,就已经知道目的地址,从而可以决定向哪个端口转发这个数据包。直通转发技术的优点是转发速率快、减少延时和提高整体吞吐率。其缺点是交换机在没有完全接收并检查数据包的正确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数据转发。这样,在通讯质量不高的环境下,交换机会转发所有的完整数据包和错误数据包,这实际上是给整个交换网络带来了许多垃圾通讯包,交换机会被误解为发生了广播风暴。总之,直通转发技术适用与网络链路质量较好、错误数据包较少的网络环境。 存储转发技术:(Store-and-Forward) 存储转发技术要求交换机在接收到全部数据包后再决定如何转发。这样一来,交换机可以在转发之前检查数据包完整性和正确性。其优点是:没有残缺数据包转发,减少了潜在的不必要数据转发。其缺点是:转发速率比直接转发技术慢。所以,存储转发技术比较适应与普通链路质量的网络环境。 碰撞逃避转发技术:(Collision-avoidance) 某些厂商(3Com)的交换机还提供这种厂商特定的转发技术。碰撞逃避转发技术通过减少网络错误繁殖,在高转发速率和高正确率之间选择了一条折衷的解决办法。
 2) 延时:(Latency)  交换机延时是指从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包到开始向目的端口复制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延时大小,比如转发技术等等。采用直通转发技术的交换机有固定的延时。因为直通式交换机不管数据包的整体大小,而只根据目的地址来决定转发方向。所以,它的延时是固定的,取决于交换机解读数据包前6个字节中目的地址的解读速率。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的交换机由于必须要接收完了完整的数据包才开始转发数据包,所以它的延时与数据包大小有关。数据包大,则延时大;数据包小,则延时小。  
3) 管理功能:(Management)  交换机的管理功能是指交换机如何控制用户访问交换机,以及用户对交换机的可视程度如何。通常,交换机厂商都提供管理软件或满足第三方管理软件远程管理交换机。一般的交换机满足SNMP MIB I / MIB II统计管理功能。而复杂一些的交换机会增加通过内置RMON组(mini-RMON)来支持RMON主动监视功能。有的交换机还允许外接RMON探监视可选端口的网络状况。  
4) 单/多MAC地址类型:(Single- versus Multi-MAC)  单MAC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只有一个MAC硬件地址。多MAC交换机的每个端口捆绑有多个MAC硬件地址。单MAC交换机主要设计用于连接最终用户、网络共享资源或非桥接路由器。它们不能用于连接集线器或含有多个网络设备的网段。多MAC交换机在每个端口有足够存储体记忆多个硬件地址。多MAC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可以看作是一个集线器,而多MAC交换机可以看作是集线器的集线器。每个厂商的交换机的存储体Buffer的容量大小各不相同。这个Buffer容量的大小限制了这个交换机所能够提供的交换地址容量。一旦超过了这个地址容量,有的交换机将丢弃其它地址数据包,有的交换机则将数据包复制到各个端口不作交换。
 5) 外接监视支持:(Extendal Monitoring)  一些交换机厂商提供“监视端口”(monitoring port),允许外接网络分析仪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监视网络状况。但各个厂商的实现方法各不相同。
 6) 扩展树:(Spanning Tree)  由于交换机实际上是多端口的透明桥接设备,所以交换机也有桥接设备的固有问题—“拓扑环”问题(Topology Loops)。当某个网段的数据包通过某个桥接设备传输到另一个网段,而返回的数据包通过另一个桥接设备返回源地址。这个现象就叫“拓扑环”。一般,交换机采用扩展树协议算法让网络中的每一个桥接设备相互知道,自动防止拓扑环现象。交换机通过将检测到的“拓扑环”中的某个端口断开,达到消除“拓扑环”的目的,维持网络中的拓扑树的完整性。在网络设计中,“拓扑环”常被推荐用于关键数据链路的冗余备份链路选择。所以,带有扩展树协议支持的交换机可以用于连接网络中关键资源的交换冗余。  
7) 全双工:(Full Duplex)  全双工端口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但这要交换机和所连接的设备都支持全双工工作方式。具有全双工功能的交换机具有以下优点: 1、高吞吐量(Throughput):两倍于单工模式通信吞吐量。 2、避免碰撞(Collision Avoidance):没有发送/接收碰撞。 3、突破长度限制(Improved Distance Limitation):由于没有碰撞,所以不受CSMA/CD链路长度的限制。通信链路的长度限制只与物理介质有关。  现在支持全双工通信的协议有: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ATM。  
8) 高速端口集成:(High-Speed Intergration) 交换机可以提供高带宽“管道”(固定端口、可选模块或多链路隧道)满足交换机的交换流量与上级主干的交换需求。防止出现主干通信瓶颈。常见的高速端口有: FDDI:应用较早,范围广。但有协议转换花费。 Fast Ethernet / Gigabit Ethernet:连接方便,协议转换费用少;但受到网络规模限制。 ATM:可提供高速交换端口;但协议转换费用大。


本文摘自于http://www.netconfed.com
发表于 2011-10-29 15: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2011-10-29 15:39:36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2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2012-2-26 20:11:50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1: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真有点自己的东西
地板 2012-2-26 11:13:19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22: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5# 2012-2-25 22:29:42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非常不错哈!
6# 2012-2-25 19:56:31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1: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7# 2012-3-2 11:31:45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7 08: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慢慢学习
8# 2012-3-7 08:14:21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7 1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
9# 2012-3-7 11:52:58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19: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2013-4-17 19:49:12 回复 收起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temap|鸿鹄论坛 ( 京ICP备14027439号 )  

GMT+8, 2025-2-24 16:35 , Processed in 0.068956 second(s), 2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5 HH010.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